魔方迷宫
汉字-象形速通
汉字是象形表意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密切关系。了解汉字形体构造,有助于了解字义乃至中华文化。汉字构造方法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假借、转注,只是用字法而非造字法。
象形就是把事物的形体描画出来。象形字为数虽少,但出现得最早,并且是构成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的基础,可以称之为“根字”。汉字的部首极大部分是象形字。象形分独体象形、合体象形两类。
独体象形字只描画事物本身的形象。通常描画实物的全体,如“人、目、口、心、耳”等字,也有极少数是描画实物的一部分来代表全体的,如“牛”字和“羊”字。
合体象形字除描画出事物本身的形象外,还描画出一些衬托性的形象。如“瓜”字以瓜茎、瓜蔓来衬托瓜;“眉”字以目(眼睛)来衬托眉毛;“果”字以木(树)来衬托果实;“石”字以厂(山崖)来衬托石块;“血”字以皿(器皿)来衬托血液;“聿”(筆字的初形)字以彐(手)来衬托笔;“须(須)”字用頁(人头)来衬托胡须。
指事即晓
指事字诞生得很早,甚至比象形字更早。因为记数是人类最初的需要,而一至十这些数字绝大多数是指事字。
指事是用指事性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指事分为纯符号指事和象形加符号指事两类。
纯符号指事字以线条符号来表示字义。如以一条长线表示界限,一条短线表示位置,短线在界限之上就是“上”字,在界限之下就是“下”字。此外一、二、三、五、七等数目字也是纯符号指事字。
象形加符号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指事符号。如“本”字是在“木”的下面加上一个符号来指出树根,“末”字是在“木”的上面加一个符号来指出树梢;“刃”字是在刀口上加上一个符号指出刀刃;“寸”字是在手腕下加一个符号指出那里是医生诊脉的地方以及该处踞手腕的长度;“亦”即“腋”的本字,在人形的腋部加两点表示夹肢窝;“甘”字在舌头中间加一个符号指出甜美的味觉;“亡”字在刀尖加一点,指出锋芒所在;“牟”字在牛上加一条曲线,表示牛鸣。
会意浅说
会意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义。会意字大多由象形字组合而成,因此有浓厚的象形色彩。
会意分为同体会意和异体会意两类。
同体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象形字组成。如“从”字由一前一后两个人组成表示跟从;“众”字以三人并列来表示人数众多;“林”字以两棵树来表示树木众多成林;“森”字以三棵树的形象来表示树木丛生,森林茂密;“炎”字以上下两把大火来表示火盛;“晶”字将三个太阳叠在一起表示十分明亮;“步”字以两止(趾)相承来表示行走;“友”字以两只右手靠在一起表示朋友或友谊。
异体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单字组成。如“伐”字以戈砍在人的脖子上来表示砍头;“采”字以一只手(爪)在树(木)上表示采摘;“明”字用日、月来表示明亮;“见(見)”字在人的头上画一只眼睛(目)表示看见;“休”字以人靠在树下表示休息;“涉”字在两脚(止)之间画一道水流来表示徒步过水之意;“取”字以一只手抓着一只耳朵来表示捕获和拿取;”兼“字以一只手握两棵禾来表示同时占有几样东西或做几件事。在会意字中,异体会意字占了极大多数。
形声新谈
形声字的乱象存在已久,动摇了“六书”造字法根基,危害极大。文字学界视若无睹,特别麻木与无能。还有就是对已存并通行了在半个多世纪的简体字,完全无感,束手无策,竟以“符号字搪塞。有鉴于此,鄙人费时二十年撰写《字解》、《汉字图解字典》、《汉字通》,解决文字学业已存在的种种矛盾,为变革完善许慎所开创的文字学尽一己之绵力。这三部字典切中时弊,解决顽疾,因而赢得好评,成为畅销书,曾七度荣登《亚洲周刊》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当然盗版接踵而至,甚至在书店公开售卖。
下面就来分析形声字。
形声就是形符和声符并用。形符表意,声符表音。形声的方法避免了单纯依靠字形来表达字义的缺陷,因而造字能力特别强,后代造的字大都是形声字。形声字占汉字总数百分之五十多。形声字是汉字中最混乱、最矛盾,成为危及汉字体系的乱源,所以急需重新划定。
由于古今语音变化等原因,大多数形声字的声符已不能准确地表示字的读音。不能正确形声的形声字占整个形声字的比重高达三分之二,如以“也”为声符的字,已没有一个读“也”(ye)。用“工”做声符的一些字,读音很不一样。
绝大多数形声字的声符兼有表意的功能。如“清”字的声符是“青”,表示河水清则呈青色;“袋”字的声符是“代”,表示衣袋装物可替代人手提物。那些声符不能正确标音却还起表意作用的形声字,将其划入会意字方能自圆其说。
形声字大多数为左形右声,如“铜”、“冻”;其次是上形下 声,如“竽”、“露”。另外还有右形左声,如“鸠”、“削”;下形上声,如“驽”、“壁”;外形内声,如“园”;内形外声,如“问”;以形夹声,如“裹”;声符占大部,如“修”(声符是攸);声符占一角,如“徒”(声符是土)。
汉字命运
汉字虽非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却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文字。其它三种古象形文字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夭折而成了表音文字,唯独汉字仍维系着象形、表意的特征。古老的汉字能生存到今天,并且健健康康的,其巨大的生命力源自:初构时的合理性,比其它三种古文字优越;发展时的可塑性-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简体字,以不断演化迎合社会之需;配合语言变化-从单音节词发展为双音节词。
一种文字的命运不只取决于其本省的科学性、实用性与否,也取决于使用人数的多少,以及国家是否富强。伴随中国经济起飞,汉语、汉字变得日益重要。全世界几乎每一所著名大学都设有中文系,汉语“托福”考试已从十年前的一年二百人,发展到今年三十万人。汉语、汉字的强势地位开始确立。放眼未来,我甚至认为中、日、韩等国的方块字都有可能合而为一,以此强化与英文的抗衡。韩国金泳三就曾如此提倡。语言文字的实力,也许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