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第3讲
第3讲

眷恋乡土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早在秦汉时期,就拥有六千万人口,而耕地面积则远远不足。这使得农民必须在窄小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以维持生计。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虽然忙碌辛苦也大多仅能糊口,这就养成了中国人安土重迁、乐天知命、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对他们来说,土地就是生命,离开土地就意味着贫穷与死亡。这种经济上对土地的依赖反映到民族心理上,则表现为对乡土的无限眷恋和对故土的深厚情怀。这种文化特色形成中华民族最大的凝聚力。


\
农村

\
梯田


自我延续 

高山、大海、草原和沙漠的阻隔,使中华田园出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很少受到外族文化的入侵,始终处在一种自我延续的状态。从好的方面讲,它使得文化得以不断积累,精雕细琢得愈益细致。从坏的方面讲,它少了其他因素的介入,显得比较守旧,缺乏活力。这如同种马铃薯,若数年在同一块地上种,产量会递减,物种会退化,一定要移去另一块地种。文化也是这样,一直保持自我延续,如同近亲繁殖,必有问题产生。

\

\
中华价值观


重农轻商 

封闭的地理环境,非常有利于农业,经营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却不利于发展一种开放的经济型商业。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依次为:士农工商(士,读书做官;农,从事农业生产;工,从事手工业;商,经商做买卖)。商排在末尾被人看不起,人们已经上为耻,“无商不奸”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国古代的身份制度,限制商人的财产、享受规模,是商人缺乏不断发展财富的动力。另一方面,商人只能设法改变身份,做官僚或地主,才能取得令人尊贵慕的地位。这就使得商人一旦有了财产,往往令之女读书求取功名或捐官,而不愿让子女继续经商。直到明清,工商业者还是把赚来的钱卖土地而不是扩大再生产,因而中国资本主义虽萌芽于明朝,时间上并不晚,却始终得不到大的发展,依然固守于农业社会。

 \ 

农耕

\

士农工商
\

  \ 

 

 \ 

\

aaa